怎么在年末最终一周依然热爱工作

2020-01-20 19:14:10  阅读:2445+ 作者:责任编辑。王凤仪0768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王凤仪0768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纬创投”(ID:matrixpartnerschina),作者经纬创投主页君,36氪经授权发布。

年底,意味着工作量倍增,季度报表、年度总结、费用催收、财务预算……有无数工作等待完成。再加上假期临近,筹备新年、规划旅行等事宜也分散了很多精力。在压力激增、身心俱疲和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很多人可能会面对这样的心理:

  1. 想到上班就没有精神,工作时候能拖延一会儿就拖延一会儿,不到DDL之前绝不动手;

2. 尽可能地完成了很多小任务,但是还有一大波大型复杂的任务在to do list上虎视眈眈;

3. 稍微动了一点划水的念头,就会有人“非常凑巧”地邀请你参加各种聚会;

4. 越是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越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意外情况往往从天而降;

5. 日复一日地进行重复性的工作,无聊使人失去动力;

6. 想下班想下班想下班……

拖延又会导致最终的密集加班,在大量的加班之下,更容易让人感到枯燥,动力下降,提到工作就萎靡不振,工作之前心态先崩了。

在Google输入“我的工作”,自动填充显示最高搜索量的词条有“我的工作很无聊”、“我的工作正在杀死我的灵魂”、“我的工作正在摧毁我的生活”……Psychology Today的一篇文章提到,超过一半的人上班期间没有完全投入工作,对他们来说,无聊甚至施加了和过量工作所带来的差不多大的压力。

图片来源于bigstockphoto.com

这种情况下,面对厌烦情绪,该怎么办?今天这篇文章,从专注的意义、微小兴趣点的能量、创造力的作用、明确自我定位的重要性和终身进化等角度出发,总结了一些对抗重复工作带来的厌烦情绪的方法。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所启发,以下,Enjoy:

1专注能帮助人们在意义蒸发的时代找到意义

喜剧演员斯图尔特·李(Stewart Lee)在他的自传《我如何逃离注定的命运》(How I Escaped My Certain Fate)中,引用了美国先锋派古典音乐作曲家约翰·凯奇的话,“如果一件事物在两分钟后开始变得无聊,那就尝试四分钟。如果还是无聊的话,那就尝试八分钟,十六分钟,三十二分钟。最后人们会发现它一点也不无聊。

他引用这段话是在讲人们对他的戏剧表演的反应,同理,其他事情也是一样。专注具有改变事物的力量,可能有些事表面上看起来很无聊,可一旦投入了注意力,它内里的美感就会显示出来。

查尔斯·埃姆斯(Charles Eames)和雷·埃姆斯(Ray Eames)兄弟执导过一部叫做《十的次方》(Powers of Ten)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以一对年轻夫妇在芝加哥的野餐开始,用餐完毕后,他们在草地上躺下来开始休息。这样一个时间段,画面显示的是一个一米高的人躺在野餐毯子上的头顶镜头,然后通过每10秒增加10的幂次来拉远镜头。

100米时,能看到三角形的草地周围是繁忙的马路和停车场;1000米,整个城市的轮廓展现出来;10万米高空,蔚蓝的海岸让人赏心悦目;百万米高空,北美大陆尽收眼底……不久到了10的7次方的距离,观众就能够正常的看到地球,视角内月亮从身边擦肩而过,然后是太阳系,然后是银河系……

遥远的旅程结束,又回到熟睡的夫妻身边,镜头开始以负幂次方的距离推近:从皮肤表层结构到肌肉纤维,从蛋白质颗粒到DNA螺旋……

他们在片中展示了当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的点上时,一件原本看似平平无奇的东西,只要将其不断地放大,放大,再放大,它突然间就会变得不平凡,变得陌生而复杂。

对待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重复千百遍的整理数据可以找到快速整合的规律;推出过不同的产品设计后能构建出自己的产品思维和判断力;码出百万行代码后会总结出最佳简化和验证的方法……价值的积累靠的正是一砖一瓦的重复,认真做的每件事都不白做,它总会以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给予回报。

即便每天都在做同样的工作内容,但是如果能够不断精益求精,每天都在不断实践、思考、总结和升级,带来能力的提升和精神层面的满足与享受,工作体验和感受也就完全不一样。

2找到无聊工作中微小的兴趣点

石原里美出演的日剧《校阅女孩河野悦子》里,一直梦想成为时尚杂志编辑的她,连续6年参加时尚杂志社的面试都落选,在第7年终于通过,却被安排去了校对部门,这份工作看上去重复性极强、流程单一且枯燥,但悦子接受了这个现实,她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找到校对工作中的乐趣,为这份工作带去了极大的创造性。

除了文字校对之外,她和这个部门的校对员们探索着用五花八门的手段对书籍进行事实检验:

书中提到的一个地名与现行通用的名字不符,悦子就跑到了那个地方去向当地人确认,并且按照书中提到的路线去实地考察,确认景物是否与书中的描述相符;

书里提到了某个房间和在房间里发生的命案,同事米冈就把房间的模型做了出来,还原书中的场景,看看是不是符合事实;

帮助博客女作家校对时,悦子还会实际试验节省窍门,看是否有效,帮助完善内容,甚至还打动了作家,提出要把她的名字也加到书上。

实地考察、基本演绎、背景调查……为这份原本枯燥的校对工作增添了许多的乐趣与创意。

人生有50%是注定的,还有50%掌握在自己手里,自觉主动地承担,积极地思考能帮助人们利用好手里的50%。

如果感觉每天的工作是单调而枯燥无味的,那么就去找到一个能够激发对工作的动力的事情。没什么工作是徒劳的,所有的工作都会为你的将来做准备。

这些业余时间付出的努力,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反馈能量和灵感,利用好这手里的50%,找到无聊工作中微小的兴趣点,会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对待本职工作。

3创造性的活动比机械式的活动对抗无聊更有效

在职场,结果导向是一个吃香的词。但是如果在工作时秉承着“有个结果就行”的心态,那最后的作品一定会平庸,工作也会让人感到失去意义,变得无聊。创造力就是让枯燥平庸转化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马东在他的书中讲述了一位朋友的故事,这位朋友刚工作时做培训助理,做内部开发课程的评审工作,一个典型的高频重复工作。因为他所需要的只是机械地抄表算分而已。

可是这个人比较喜欢动脑子,他发现之前的评价标准过于粗放,仅有课程、讲授两个维度。

于是他琢磨好久,设计出一个评分表,里面增加了创新性、实用性、覆盖率、电子化等多个维度。针对不同类别的课程设定差异化权重比例,给几个咨询公司的专家看,一致点赞。

这就是在低水平重复工作里,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

Oreilly上曾经有一篇名为Amazon, boredom, and culture的文章,讲述了亚马逊文化对无聊这种情绪的不兼容性。

亚马逊的文化鼓励大量批判性思考、质疑和批评。不断施加压力,要求最高水平的结果是,亚马逊可以比竞争对手更快地行动起来,对变化做出反应,更快地创造新产品——通常甚至是在他们的竞争对手意识到机会之前。久而久之,亚马逊的员工们发现,自己的创造力被推到了从未想过的高度。

没有压力,没有批判性思维,很容易产生一种自满的文化。这种文化让人流于平庸、在无聊的自满中失去进化能力。员工在高要求下,由被动到主动地提高自身创造力,有效遏制了无聊情绪的滋生。

日本国宝级清洁工新津春子就职羽田机场,这份工作她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是羽田机场荣获“最干净机场”四连冠的功臣之一。目前她负责机场清洁培训工作,带领700多位清洁工一起服务这个旅客数日以万计的机场。

在入行的前10年,为了多挣钱和考取这一领域的专业资格证书,她曾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而且全年无休。1997年,她在日本全国“清扫技能锦标赛”中获得第一名,成为该竞赛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

她能发现常人不会注意的污渍,比如电视机后盖的角落、烘干机的缝隙,就算是看不见的马桶圈内侧,她也会戴上眼镜,利用镜子反射一圈又一圈仔细检查。她对80多种清洁剂的用法了如指掌,会自制20多种清洁小工具。还会快速分析污渍产生的原因和成分,再自己调配相应的清洁剂。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日本国家建筑物清洁剂能士”的资格证书。

她说自己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来到机场的客人们感到心情愉快,这样自己的工作就是有价值的。

当人们陷入无聊工作的困顿和迷茫中时,如果选择用逃避对抗无聊,跟世界的联系也会变弱,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明确地看到:自己对于外界、外物,能够施加切实有效的影响和干预。用创造性的活动提高影响力和存在感。

稻盛和夫说人们要做创造性的工作,“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要比今天好,对于交给自己的工作,要不断思考如何改善、改进,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为有创造性的工作。”让创造力成为辅助,在重复性的工作中找到突破、进化的方向。

4明确自我价值定位让工作生活有燃烧的快感

“人为何需要工作呢?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挣扎着起床去上班,而不是享受生活?”在一场TED演讲中,美国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向所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有人会回答:“当然是因为穷啊!必须要靠工作来生活啊!”但如果去采访那些对工作满意度很高的人,往往又会发现,生计或金钱几乎从来不会成为他们工作的理由。

巴里·施瓦茨(Schwartz, 2015)还曾做过采访,发现了三个工作满意度极高的职业——医院管理员、地毯制作者和发型师。这三者似乎毫无关联,但再仔细想想,这些职业也的确存在一个共性:做这些工作的人普遍会认为自己做的工作很有意义,可以帮助别人,或者让别人的生活更美好。

这似乎就是关键所在。虽然大部分人都在工作,却并非人人都能从自己的职业中发现意义。美国华盛顿的咨询公司盖洛普(Gallup)在2013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约13%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有参与感,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另外高达87%的人对工作毫无参与感。

也就是说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开始不知道没关系,但至少要持续探索,不断追问,直至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因为时间越长,就会越迷茫。

绝大多数人都需要工作,工作也占据了生活里的大部分,从这个角度出发,能够从事自己最喜欢又擅长的工作是一件幸福而幸运的事情。但很多人不一定有这种机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有时候甚至是身不由己的。

人本来应该是操控工作,但情绪却时常会被工作左右,郁闷、烦躁随之而来。即使是兴趣的工作,也难免有枯燥而重复的阶段,一样有必要进行调适。

日剧《重版出来》中有一个叫小泉的营销部人员,到公司也有些年份了,他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和书店的人推销自己公司的漫画,但是因为他总是觉得这是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所以也不愿意开动脑筋去想到底怎么推销,只是一味地得过且过,书店里的人都把他叫做“幽灵”,是因为他毫无存在感。

直到某一次,新书的推销,女主角黑泽心,一个热血的新人漫画编辑正好到营销部学习,跟着小泉一起做,不但让小泉重新感受到了工作的热情,也开始主动地想起营销方案来,当被推广的新书得到市场认可,成为畅销书,公司决定“重版出来”的那一刻,小泉忍不住落了眼泪。

没有人做不好自己的工作,只是忘记了自己能带来的价值,忘记了工作完成之后的成就感。

工作结束时,即使是画了一千张的草图,即使是打了一千条废话,即使垃圾桶里被报废的纸团塞满了,但想到好的结果,就觉得努力没有白费。成就感,是努力工作最原始的动力。而成就感来源于明确的自我定位。

自我价值定位之于个人就像是战略之于公司,公司没有战略就没有未来,个人没有定位就没有方向。有了价值定位,后面的事就明确了,至少有了方向,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每个人的工作中都会有弱点和盲区,把能看得到的地方先补起来,坚持做,持续做,时间会证明效果。

5拒绝盲目坚持

十年经验≠一个经验用十年

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曾有过这样的讨论:有人毕业就可以独当一面,为什么有人工作十年还要靠跳槽溢价?

一个人会由于日复一日做单调重复的工作流程而最终被厌倦击倒,失去工作动力。但是看似平凡的日常工作真的无法精进了吗?

人在面临任务的时候,心理上有三重区域:

舒适区——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

学习区——做高出能力范围的事情;

恐慌区——做远超能力范围的事情。

要想取得真正的进步,就一定要学会走出舒适区,否则一个人所做的,只是重复昨天的自己。

而想要走出舒适区,就面临着挑战与困难。心理学家Carol Dweck提出过一个观点,她认为,人面对困难时会有两种心态:

一种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天赋是固定的,而一切的困难和挑战都是“对自己的测验”,通不过就说明自己的能力有问题。这称为“固定心态”(Fixed Mindset);

另一种则认为,能力是能够最终靠后天逐步的提升、加强的,他们喜欢失败,因为失败可以带给自己许多经验和教训,让自己得到成长。这称为“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

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大多数时候,是觉得它太无聊、太单调、太简单……但其实,在“成长心态”的人看来,再无聊的工作,对自己也是有意义的,因为总有可以挖掘提升的空间。

在那些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看来,成功来源于成长,在对某件事情已经非常擅长的时候,把它放在一边,找那些更有挑战性的事情,这样就能持续成长。但这种心态不是说要放弃工作,而是学会从无趣的工作中“榨取价值”。不要以是否有意思来衡量一份工作,而是要考虑是否能从中获得提升自己的机会。

罗辑思维CEO脱不花在演讲上分享了一个故事:一位退休公务员从在60岁决定去学习法律,7年后通过了司法考试,成了一名非常优秀的离婚诉讼专业律师。她与这位68岁的律师讨论了做这个决定的原因,得到的答案是:生命还有很长,不可以放任自己不去对未来做出规划,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要坚持学习。

谷歌CEO桑达·皮猜也说过:“那种仅凭一项技能就能一生受用不尽的日子已经不再存在了,政府、学界、企业都需要去支持持续学习、终身学习。”

人们常常会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要学会脱离受困情形,主动有意地努力提速。终身学习能够说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它能使陷入停滞困境的人不断找到再次前进的机会。

反思就是前进的契机:什么做得好,什么做得不好,还能如何提高?反复强化这种思维模式,将它内化成自己的习惯,变成自己面对任何问题时第一反应的直觉,就不会迷失在日复一日的舒适区里,而是每一天都会有一些进步,实现自我进化。

工作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时间,即使是从追寻生命效用的角度来说,工作也不应当仅仅被看成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何况,工作也带来许多不能完全以金钱来衡量的隐性价值,各方面的个人成长:专业相关知识和个人技能的提升、成就感的建立、未来可调动资源的获得、新事业方向/人生目标的确立……最终,人们都能活得更有价值。

稻盛和夫说:“要想度过一个充足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最喜欢上工作’。”想要调整与改变,就要从心态和行动两个方面一起出发,对抗厌烦的职业倦怠情绪,让你的意义系统为充足人生重新运转,实现工作自由。

References:

1). I likeboring things,James Ward,LostLectures

2). ‘MyJob Is Boring’ Is a Top Google Search—What to Do If You Agree,Greg Kratz,

3). Amazon,boredom, and culture,Mike Loukides,

4). Theway we think about work is broken,Barry Schwartz,ted.com

5).《同样是做清洁,这位大妈却被日本人封为“国宝级匠人”》作者/我是牧童,BY拾遗(ID:shiyi201633)

6).《工作很无聊怎么办?石原里美告诉你答案》作者/花泽累,BY猎聘(ID:liepinwang)

7).《不喜欢工作?那你还上什么班?》作者/Lachel,BY麦子熟了(ID:maizi8090)

8).《上班综合症:生活最大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作者/蔡尖尖,BYlinkedIn(ID:linkedIn-China)

9).《每一天都感到无聊,怎么办?》作者/Lachel,BY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10).《比工资低更可怕的,是你觉得工作无聊》BY插座学院(ID:chazuomba)

11).《张一鸣:为什么有人工作 10 年还没成就?》作者/阿秀,BY进击的阿秀(ID:zchxuexi)

12).《稻盛和夫:“爱上公司”“爱上工作”成就了如今的我》作者/稻盛和夫,BY活法(ID:huofa2005)

13).《脱不花谈终身学习》作者/脱不花,BY小马宋(ID:xiaomasong999)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