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ID:geekpark),作者geekerdeng,36氪经授权发布。
被收购不是创业公司的终点,它只能代表第一阶段的「战斗」暂告结束。
2019 年 11 月底,在一年一度的用户大会暨产品发布会上,企业与团队协作软件 Teambition 创始人齐俊元终于对外公布,公司已经被阿里收购。
公布这个消息时,齐俊元形容自己开心又紧张。在极客公园的专访中,他并未避讳谈及此次收购。在他看来,选择被阿里收购是因为「想做成一个事业」,这样做才能够让 Teambition 的业务加速起来。
阿里收购 Teambition 已经在 2018 年 4 月成为事实,但他却并没有立即公布这个信息,希望以此进行平稳的过渡和整合,而不是给外界传达出「不想干了的感觉」。
Teambition创始人齐俊元| Teambition
在被阿里收购前,Teambition 已经有了自己清晰的商业前进路径,齐俊元将其总结为一套「T 型」产品策略:面向通用需求打造通用产品 Teambition,人人都可以免费用的团队协作基础工具是 T 型的那个底;面向专业需求打造专业产品和开放平台,让更多企业和开发者成为 Teambition 的则是「T」的一竖。
但对于在企业服务领域创业超过 7 年的齐俊元同样认识清醒,他要做的事情现在并不是「普惠」性质的。他说,每天使用包括办公协同工具在内的企业级产品仍然是少数。
即使是对同样将 toB 服务作为战略业务的阿里而言,也要和创业公司共享这个困难。但阿里作为国内互联网巨头有意愿、有决心参与进来,就能降低市场教育和商业化的成本。
齐俊元选择被收购的真正原因正在于此,相比拥有一家公司,他更加在意这件事究竟能不能被做成。「你对自己事业的控制力既能够最终靠你对企业的控制来表达,也可以用你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和贡献价值的比重来决定。」
至少从现在看来,一切仍在预期中。加入阿里的确让 Teambition 的业务规划加速起来了,齐俊元甚至形容这是一场「过瘾的升级」。阿里对这家被收购公司展现了充分的信任。Teambition 正在与阿里云、钉钉团队共创产品,并致力于为集团内部的协作提效。
现在,Teambition 已经在「协同办公」这个核心领域加速跑起来。在 2019 年底的用户大会 Teambition Day 上,团队发布的代码托管产品 Codeup(行云)、流水线产品 Flow(飞流)几乎只花了半年时间就成功进入内测阶段。
以下为极客公园专访 Teambition 创始人齐俊元的对话内容。在专访中,齐俊元谈到了公司被阿里收购前后发生的变化,和钉钉、阿里云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产品现状及未来规划。内容经极客公园编辑:
被阿里收购是为了让事情加速起来
Q:大家 2019 年已经知道 Teambition 被阿里收购的新闻,但你一直没有对外发声,为什么?
A:Teambition 是一个产品和服务型的公司,我们永远希望我们大家关心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最根本的一个考虑。我们也希望团队是这样看待这个事情,尤其是内部,应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产品和服务上面。
如今我们的产品矩阵取得一些进展,很快还有别的项目会完成共创,对外发布。在此之前我们都在闭关修炼产品。我们选择并购是由于业务需要,而并不想传递「不想干了」这样的信息和误解。
图 | 天眼查
Q:有传闻,你们当时企业经营状况遇到了一些危机?
A:没有,Teambition 一直都非常好,没有一点问题。因为我们对公司经营非常在乎,从来都是做非常清晰的战略判断和长期的打算,很少会让公司陷入增长困境。我们从来就没不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过。Teambition 从来都是一三五年做规划的。
Q:你可以只要融资,为什么后来接受了并购?
A:这个挺简单的,我和公司的核心团队讨论了好几次,最后总结为,把「拥有一个企业」放一放,把「要做成这个事业」放大一些,就是把我们的事业发展放在了我们对这个公司的控制权之上。最终以这样的核心逻辑做了这个决定。
我们大家都希望推动数字化办公的进程,这是我们想做成的事业。你对自己事业的控制力既能够最终靠你对企业的控制来表达,也可以用你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和贡献价值的比重来决定。
我们考虑了两点:第一,我们非常自信,我们团队对这个领域是非常有深刻理解和坚持的一个团队,而且有很好的方法论去做成这件事情;第二,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是远远超过身边的人的。
Q:阿里吸引你的地方在哪?
A:第一,阿里在企业服务领域的决心很大;第二,他们认同在企业服务的数字化转型里面,协同办公或者说协作是一个核心领域,底座式的板块。这非常吸引我,因为和阿里一起合作是有可能真的把这个愿望实现。
即便对于阿里来说,这事还是挺难的,不管现在 Teambition 或者钉钉的规模再大,还是会有一个问题——这样的软件是「非普惠型」的,中国有 3 亿白领,要让里面有 1 亿人每天可以很顺手、很方便的使用这些工具和方法,这个愿望是很不容易的。
Q:大家会比较关心你们和钉钉的关系,能否简单阐述一下?
A:钉钉和 Teambition 都是在阿里云体系下面,大家在做事的目标和配合上面就是比较一体化的。
Q:这个一体化的目标是什么?你们和钉钉怎么分工?
A:Teambition 产品家族属于阿里云的一个比较有意义的产品家族。做产品规划会的时候,就是要一起去做规划的。阿里云、钉钉、Teambition 会一起商量哪些板块是这几个产品可以一起合作、可以一起发展做。
Teambition 和钉钉本身是平行的,阿里组织模型有高度一致的战略方向,但是在执行上面,我觉得有相当大的灵活度的,至少现在的感受是如此。Teambition 现在还是按照对整个协作板块的理解,去和钉钉合作,去和阿里云别的团队配合,不是说大家坐在一起商量好,说你干这个、你干这个。
Teambition 和钉钉是错层的,在具体的产品演进合作的时候,大家非常知道你在哪、我在哪。Teambition 比较偏上层一点,也比较偏协同办公这个板块的,离业务更近,钉钉还是离组织更近。
Teambition是企业和团队的协作工具 |Teambition
Q:阿里云对你们会有 KPI 考核吗?
A:阿里更像一个经济体,而不是一个设计好的机器,它的有机程度、生态程度会更高一些,所以可能我自己在这个点上感受不强烈。
Q:这次大会的演讲中,你提到你们现在增加杭州和北京的研发团队,这是你们自己的人还是阿里的人?
A:有阿里的同学,也有后来招募的同学。
Q:可不可以说你们既是一个产品也是一个前端的品牌,后端阿里的技术来输送,经过你们打磨,然后往外输送?
A:现在是的,这也是目前发生的很常见的一种合作模式和演进路线。
Q:你们会一直保持独立的架构和运营的体系吗?
A:在一定阶段内。首先要互相熟悉文化,把战略目标拉齐,把做事的方式对齐。但 Teambition 就是阿里内部的一支团队,肯定还是要深度融合的。
从「团队协作」到「企业和团队协作」
Q:简单介绍一下这次你们发布的 Codeup 和 Flow 这两款产品研发的背景?
A:选择研发 Codeup 和 Flow,是因为综合来看,产品研发人群的数字化素养或者基础要相对好一些。这个人群本身又能帮助去帮剩下的人做东西。
图|Teambition
Q:这两款产品是何时启动研发的?中间用时多久?
A:做整套东西可能花了半年左右,立项大概一年多。加入阿里之前就开始立项研究这些东西。加入阿里之后就迅速和集团的团队一起开始合作做这个事。可能花了一半的资源在做开放平台、一半做产品,六个月左右就进入到内测,速度还是非常快的。
Q:以前你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团队协作工具,从这些新产品看来,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
A:悄悄修正成了叫做企业和团队的协作工具。
这个变化很大,当说团队协同的时候,不管大小企业,协作的颗粒度就像微信群一样。但这会带来一个问题,它能够回答团队协同办公问题,但是不能回答企业整体战略实现的问题。
一个公司 10 万人,拆成 1 千个项目组或者拆成 1 万个小团队,用 Teambition 把协作问题解决得非常好。但组织战略目标达成和团队协作中间的关系还差了一层。所以要把企业的概念拔得比较高,让协作能帮助实现组织战略。
Q:主要做了哪些变动?
A:现在主要有几个点,第一,在战略管理、目标管理这个部分,在下大功夫做产品和解决方案;第二,在解决方案层面,除了提供团队级别的解决方案,我们也开始建企业级的解决方案团队,从战略开头一直到执行闭环的这一套解决方案。
Q:何时,什么契机下开始的?
A:开始有半年多时间。这个契机和加入阿里是有关系的。但不是加入阿里开始想这样的一个问题,而是有了这个想法,然后有了很多想要做的事,发现跟阿里很好的契合才做的。整个产品开发是密集发生在最近的这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面。我觉得 Teambition 团队现在在一个非常过瘾的升级的感觉。
Q:从数据来看,你们的付费用户规模和用户规模,今年发展怎么样?
A:现在付费用户超过 1 万家了,整体用户奔着 800 万去了。Teambition 整体在中大客户这部分的渗透开始慢慢的变好了。
Q:能够正常的看到你们现在垂直领域,比如说制造、零售这方面渗透更加多,这是你们现在主要的方向吗?
A:这可能只是一个自然演进,不是有意为之的,只是因为 Teambition 越来越成熟了。计划是希望基于专业这边越来越成熟,然后慢慢进到行业。
Q:商业化现在是你们的重要目标吗?
A:一直是。建立一个健康的、大家可信任的企业服务模型,商业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一直都很在乎商业的健康程度。
Q:从现在来看,你们在产品发展和团队管理上,当前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
A:第一是这个 T 型战略要成功,要满足好通用需求和专业团队的需求;第二件事情,我很在乎在解决方案层面的演进,希望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工具公司,慢慢变成借助工具提供方法的公司。
特斯拉在上海建厂,大家觉得太棒了,一年的时间里面,8 个月就开始第一辆车下线,想要这样的速度,想要更快,因为这件事情已经是一个非常确定、并且明确对整个行业发展有价值的事情,希望它更快。
责任编辑:卧虫
题图来源:极客公园、Teamb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