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YouCore”(ID:YouCore),作者王世民,深圳尔雅总裁,著有《思维力》《学习力》《个体赋能》。36氪经授权发布。
01
我妈是一个迷信算命的人,她每年春节期间都会去找一位算命大师给我们全家算命。
我结婚生子后,她算命的范围就扩展到了我太太、我儿子和我女儿。
我跟她说“如果命能算出来,算命的那位瞎大师为何不让自己多赚点,要这么苦哈哈地赚你这点算命费呢?”
但我妈完全听不下去,每年照旧雷打不动地去算命,并且准时电话传达算命大师对我今年的批命。
听多了后,我基本也听出门道了,去掉各种定语、状语、补语,以及各种批命专用术语之后,每年大师给的核心内容就是八个字:“今年会破财,要小心!”
我后来分析了下,这句话居然是完全不可证伪,而且无论出现的是哪种结果,都是对它的证实。
比如,今年亏钱了,我妈就会说“你看,人家算命的说今年会破财吧。”
万一今年没亏钱赚钱了呢,我妈又会说“你看,幸好今年我给你算命了吧,小心之后就没破财。”
这么一分析后,我对这位算命的大师还是挺佩服的,毕竟能成为“大师”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那迷信是不是就纯粹什么用都没有,只是文字游戏呢?
那也没这么简单,稍微研究之后,我发现迷信还是很有内涵的。
02、迷信的本质
迷信的定义是“非理性地相信某种行为或仪式具有超自然的效果”。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你可能会觉得某人的迷信很荒诞,但其实对人类而言,迷信有着它的不可避免性。
1、人天然会对所有事物做出解释
人脑的特性之一,就是会对所有事物都做出自己的解释。
在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知识还不够丰富的时候,上至天子下至草民,都认为是雷公电母、风伯龙王在负责何时下雨、何时打雷。
一到干旱年景,皇帝就会下罪己诏,并煞有其事地登台向龙王求雨,当时哪怕是最智慧的学者们都很认可这样的做法。
为何会有这样的全社会迷信呢?
因为,在当时的认知条件下,如果不想象出一个龙王在行云布雨的话,人脑就无法解释刮风下雨的现象。
现在,虽然自然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人类依然未能认知这样一个世界的本质规律,用现有的科学理论不能解释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还有很多很多。
在这种知识不足的情况下,迷信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而且,即使人类整体的知识足够丰富了,但个人因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依然会有个体的迷信产生。
2、人对未来确定性的追求
人的大脑天然不能容忍不确定性,因此我们总是在追求一种未来的确定性。
这就是为何各种行业趋势分析、年度十大预测等会受人追捧的原因。
但不幸的是,现代的各种科学理论在预测未来这件事上的表现实在是有点拿不出手。
无论是股票专家对股市的预测,政治专家对国际形势的预测,还是选举专家对选举结果的预测,正确率很多时候还不如一个抛硬币的猴子(英国一只叫保罗的章鱼对南非世界杯结果的预测,也完胜众多体育专家)。
这种情况下,迷信就会登台来取代科学的作用了。
因为迷信可以让人产生一种幻觉,以为可以预知或控制将来,所以当一个人对未来越没把握的时候,就越是依赖于迷信。
比如,在结果总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竞技体育领域,体育明星们的各种奇葩迷信行为让人目不暇接。
足球明星皮雷每场比赛只穿同一条内裤,NBA球星基德在罚球前总要摸下屁股然后对篮筐飞吻,拳王乔路易赛前一定要先戴左手套……
更夸张的是,中超河南建业对阵山东鲁能的比赛,球场上甚至出现了10余名道长“作法”为河南建业祈福。
正是因为我们大脑对所有事物都要有个解释,以及总是追求确定性的这两个本能,注定了在现在以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迷信都是必然会存在的。
03、迷信对个体的积极价值
既然迷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除了被我们喊打喊杀的斑斑劣迹之外,迷信还有没什么积极的价值呢?
其实,只要认真去找一找,你就会发现迷信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社会都是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价值的,否则它的生命力也不会这么顽强了——在科学无情的绞杀之下,依然很坚强地盘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对于个体而言:
1、迷信可以强化一个人的信心
2、迷信能大大的提升一个人的韧性
1、迷信可以强化一个人的信心
众多体育明星之所以有各种奇葩的迷信动作,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为了增加自己获胜的信心。
在其它条件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信心多一点的人成功概率总是会更高一些的。
像中超河南建业主场办的那场祈福法会之后,建业主场竟然还真击败了强队鲁能,也一改近18个主场仅获1胜的局面。
这个结果其实跟法会的“法力”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它确实给出了更可能会赢球的心理暗示,提振了河南建业球员的信心。
2、迷信能大大的提升一个人的韧性
为什么有的人在遇到接二连三的致命打击后,还会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呢?
有文化的人更多是因为对主义的信仰(比如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们),或者是对士人气节的坚守(比如陆秀夫、文天祥等)。
但文化程度不高的人,靠的可能就是迷信了。
我认识一位初中毕业的人,临近30岁的时候,做生意亏得要破产,老公这时不但没支持她还选择了离婚,她万般绝望之时发现了自己又怀孕了。
她说,当时都准备自杀了,但一个偶然的事情改变了她的命运。
那天,在去江边寻找自尽地点的路上,她遇到了一个算命的。
她心想着看看这个算命的能不能算出来她的阳寿就到今天了,同时也想在生命的最后一段里,能有个人再陪着说几句话。
没想到算命的跟她讲,说她是大富大贵之命,但35岁前会命运多舛,只要熬过35岁,就会财运不断了。
她听了将信将疑,就说我做生意都已经亏得破产了,家庭也破裂了,哪有什么大富大贵之命呢?
但算命的斩钉截铁地跟她讲“我算命这么多年,从没看过像你命格这么清晰的。你如果到了35岁,还不富贵,你来砸我招牌!”
于是,她给了算命的100元后就不准备自杀了,而是回到了家里。
后来,她将孩子生下来后,连月子都没坐,边奶孩子边重新创业。
在重新创业期间,又碰到了好几次濒临倒闭的情况,但她一直记着算命的跟她讲的35岁后一定会富贵的话,咬咬牙都坚持下来了。
她跟我讲她这段经历的时候是41岁,公司已经连续6年盈利,她也再婚并且又生了一个小孩,经济优渥、家庭幸福。
对她来说,她人生最大的韧性就来自于算命先生讲的那句话“35岁之后大富大贵”。
其实,她后来能从逆境中再创业成功,根源来自于她对市场的把握越来越深刻,以及她个人不服输的性格,但这个迷信确实将她挽救了回来,并给了她更强的抗击打能力。
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在其代表作《历史的教训》(中纪委推荐读物哦)一书中,讲了一句话是对迷信能大大的提升韧性的最好总结:
“对于失意的人而言,某种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希望是替代绝望的唯一选择。”
04、怎样用好迷信
迷信有其积极价值,但同时迷信又确实是众多罪恶之源。
那我们该怎样合理利用迷信,方能萃其精华,去其糟粕呢?
方法是:用其不得不用,能不用则不用。
1、用其不得不用
在两种情况下,你可以尝试下采用一些迷信的行为或仪式。
① 需要自我信心强化时
在这个方面,迷信可能比其它一切心理暗示都要好用,这也是各路体育明星各种奇葩迷信行为层出不穷的原因。
我还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到期末考试,我外婆准备早饭,就会给我准备一根油条两个鸡蛋,代表吃了可以考100分。
每次我吃完一个鸡蛋觉得有点饱不想再吃第二个鸡蛋时,都会逼着自己坚持吃完第二个,因为实在不想只考10分。
这个小牺牲还是有点效果的,至少数学基本都能考100分,但语文从没考过100分,估计应该吃两根油条四个鸡蛋(这会想一想都觉得撑得慌)。
这个一根油条两个鸡蛋的方法,到了初中后效果就不好了,因为卷子都变成120分的了,只考100分不顶事。
② 自觉走投无路或绝望时
能够使用迷信的第二个情境是自觉走投无路或绝望时。
用迷信让自己从绝望里走出来,肯定比走绝路或做傻事是要好的。
但应用的关键在于,你必须要对这个迷信深信不疑才行,只是一根油条两个鸡蛋的这种小把戏在这种情境下肯定是不行的了。
2、能不用则不用
迷信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一种不理性的期望,客观世界的运转是不会受到迷信的影响的,因此能不用则不用。
① 能依赖自我努力的,绝不依靠迷信
我见过很贫穷但又让你一点都同情不起来的人。
他好吃懒做,每天不想做事、不想受苦,但很虔诚地在家里烧香拜佛,天天想着佛祖观音菩萨保佑,给他天降横财。
这种迷信,妄图坐享其成,完全磨灭了个人斗志。
② 科学方法能解决的事,绝不靠迷信
迷信跟宗教一样,都是超自然希望的一种。所谓超自然,就是目前的自然科学尚不能解释的一些自然现象。
因此,只要是科学方法能解决的事,就绝不要再去依赖迷信。
比如看病,医院能治疗的病还是得找医生,不要被各种神棍巫婆耽误了病情。
再比如开办公司,还是得靠认认真真做好产品、研究好市场、统筹好资金,而不是靠公司门楣上挂个八卦、前台旁摆个关公像。
05、小结
迷信之所以叫“迷”和“信”,就在于它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无理由、无任何思辨地盲目相信某种东西。
这样的思想和行为本身并不可取,而且它也确实导致了很多社会恶习。
但为何迷信破除不了,甚至在高级知识分子中都广泛存在呢?
即使是提出物理学三大定律的牛顿,这么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他也相信万有引力是神的第一推动力。
这是因为在人类现有的认知水平下,迷信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对所有事物追求解释的本能,对未来确定性的追求,都是迷信源源不断产生的根源。
既然迷信不可避免,那我们更合理的做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能依靠自己努力,在能利用科学方法的情况下,远离迷信;但在需要信心加持,或者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用迷信鼓舞下自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