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创新工场王咏刚:DeeCamp三年 渐枝繁叶茂

2019-08-05 11:23:12  阅读:350+ 作者:责任编辑NO。杜一帆0322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NO。杜一帆0322
创新工场王咏刚

  新浪科技 李楠

  葛优在《天下无贼》留下一句名言:“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如果问,这几年什么人才最贵,大概是人工智能人才。

  2018年版《中国人工智能ABC 人才发展报告》显示,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呈现倍数级增长;人工智能赋能趋势明显、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转换加快;人工智能人才发展分化,高端需求强劲;人工智能人才加速流动、人才争夺战进一步升级。

  人工智能人才仍旧稀缺,而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会进一步凸显。在2019DeeCamp人工智能训练营启动仪式上,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提到,今后每个公司都要有AI,但首先要解决的一点,是提供足够的人才。

  DeeCamp正是着眼于AI人才而来,其目的,旨在提升高校AI人才在行业应用中的实践案例经验,同时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从2017年发起,DeeCamp走过三年。最初招生36人,现在招生600人。这种急速扩张,也可看作是人工智能产业崛起的一个小小缩影。企业需要人才,而在校读书的学生们也希望通过锻炼,晋升到更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队列中去。

  近日,创新工场CTO、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执行院长王咏刚与新浪科技等媒体展开对话,谈及DeeCamp训练营三年来的发展,他表示一路苦辣酸甜很多。入营同学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深入到科研加产业两个领域的机会,让他深感欣慰。

  聚焦应用型AI人才

  去年,教育部在DeeCamp开幕上宣布要开设人工智能一级学科。今年四月,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人工智能专业被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建设资格。

  人工智能受到高等教育重视,不过对学生来说,能够深入产业的机会并不多。今年的DeeCamp提出一个目标,“用AI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王咏刚认为,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是AI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AI能够推动产业变革的根本原因。

  倒回2017年,当时王咏刚离开谷歌,加入创新工场不久,他发现,“好多AI圈内的人都面临着一件特纠结的事儿一方面,AI人才愈来愈贵,大公司和创业公司都争相用天价‘抢人’;另一方面,AI商业化场景依然局限在少数几个领域,AI技术的大规模普及还有人们憧憬的产业革命仍处在萌芽阶段。”

  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判断,其中的根本矛盾是AI人才结构失衡,特别是发论文的人和做产品或解决方案研发的人,比例严重倒挂。由此,王咏刚等人想到,创新工场可以做什么,并概括出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能从最好的学生中,培养更多擅长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AI生力军?”

  于是DeeCamp应运而生。王咏刚撰文表示,其中有四个期望,包括:

  期望DeeCamp能成为一个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由学生主动参与和自我组织的开放型训练营;期望能为学生们提供最好的AI教学资源,包括学术资源和产业资源,让学生真正学到从AI科研到AI商业化的完整逻辑;期望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AI项目实践机会,包括真实场景、真实数据和真实研发流程;期望DeeCamp足够有趣,给参加训练营的同学一个美好回忆,也能成为各期营员们保持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

  这些期望不可谓不美好,但最初王咏刚心中忐忑,“非常没底”。当时录取只有36个同学。而对这36个同学,“当时我们不管是说给他们安排什么样的课程,还是让他们做什么样的实践项目,其实都是一个探索性的阶段。”

  然而事实证明,将学术资源与产业资源打通的机会很受学生欢迎,2018年DeeCamp 收到报名申请将近7000,最终录取300人。2019年的DeeCamp,则是从万份申请中选取600人。

  DeeCamp方法论

  DeeCamp招生规模迅速扩张,回溯起来,王咏刚认为还是2017年第一届的收获最大。因为在2017年,DeeCamp形成了一个怎么样在AI领域,特别是应用类型的AI人才里面去培养学生的方法论。到之后的两年,DeeCamp可以更多关注于怎样把这种方法论进一步规模化,应用到学生的培养上。

  即,怎么样把这方法论用到更多的课程设计、更好的呈体系结构的项目安排上,然后能够同时在多地去培养更多的学生,“这个就有一点像2017年是从0到1的过程,后来2018年、2019年就是从1到10,或者到以后的更大规模这样一个过程。”具体是怎样的方法论?王咏刚也做了分享。

  他首先提到,一定要想办法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王咏刚认为,没有自主性的填鸭式教学,最终学出来的学生肯定是不理想的。DeeCamp从入营前就向学生灌输一个概念:“DeeCamp是你们自己的DeeCamp,是你们作为主人DeeCamp”。

  这一训练营要让学生明白,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去设计、自己去安排。比如团队如何组织、团队之中怎么分工,在正式听课外如何组织活动相互分享等等。王咏刚提到,今年DeeCamp开营才两周时间,学生们已经组织了六七次技术分享会。这样的活动,也增加了学生们的收获。

  第二条方法论,王咏刚提到了课程体系。“真的以前很少有一个就是相对比较持续三四周四五周这样一个训练营,能够用我们这样一个课程体系设计”。

  DeeCamp会在开营第一周的时间内,密集地给学生做一个知识课程的梳理,其中大体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跟技术、科研的前沿发展相关。让一些大咖老师帮助学生去梳理机器学习目前的进展怎样、未来的发展可能怎样;然后一部分是来自产业以及一线的研究员、工程师或者技术总监,告诉学生这些技术在产业界应用的场景有哪些,以及在某些场景中涉及的技术有哪些。

  王咏刚称,这一周密集轰炸下来,学生学起来特别累,但是他们特别开心。在学校中,学生可能一学期也学不到这么多相对比较广,而且在每一个点又有一定的深度知识梳理。而在知识梳理之后,这些学生马上转进为期三周到四周的项目实践,由导师带领,去处理工业界真实的数据与真实的需求。

  据介绍,参加DeeCamp训练营的同学,绝大多数会觉得这是一个在学校期间很难找到的机会,可以补充课堂知识,拓展视野,深入到科研加产业两个领域,与两个领域“最好的老师”去做交流。在王咏刚的感受中,最欣慰的就是收到学生们的这种反馈。

  关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目标,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DeeCamp在招生时便有相关考虑。王咏刚对新浪科技提到,虽然DeeCamp招生笔试题很多都是面向技术,但是也为产品和用户体验方面的同学留了一小部分空间。之所以留这一小部分的空间,“很简单的一个意思,就是让未来的每一个学生组都像真实世界的工程小组或者产品研发小组一样,有一个丰富的角色配置。”

  三年来也有苦恼

  谈及对学生的印象,三年来有变与不变。

  在王咏刚的感受中,不变的地方,比如学生们的学习意愿、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一直非常强,对实践的热情非常高。变化的一点,是学生们对知识掌握的深度上,一年强于一年,越来越专业。今年DeeCamp中,有学生的表现让他直赞:“非常了不起”。

  在师资方面,今年DeeCamp引入人工智能专家、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与之前加盟创新工场、兼任科研合伙人的张潼为科学总顾问兼学术导师。让王咏刚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周志华涉及非常前沿的研究的课程里,有学生听课时站起来直接就这一些具体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跟老师展开非常深度的对谈。

  “这样要么说明学生之前是做了很多的功课,要么就说明这个学生有非常好的这一方面的积累。”王咏刚发现,每一年学生们的进步都非常明显。可以说,随着报名者的大规模增加,DeeCamp的招生门槛也有了自然的提高。不过伴随DeeCamp的扩张,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最主要的一点,是资源的不足。王咏刚称,这是“最最苦恼、最最麻烦的一点”。

  虽然DeeCamp由创新工场牵头,如华为、滴滴等很多公司参与进来,但是真正面对几百名学生的线下培训,要管理好其日常学习生活,找到足够的导师并为导师讲课提供足够的技术与非技术的服务,并不容易。一系列需要考虑的问题,让王咏刚觉得永远面临资源不足的情况。

  今年的DeeCamp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四地同时举办,招生规模较去年翻倍,而展望未来,王咏刚坦言,在教学规模和教学质量之间会有一个比较谨慎的平衡点。具体到明年的招生规模,他表示至少会有今年同样的规模,但是不是要增长很多,取决于合作企业的基本诉求,以及明年的整个就业环境等。

  值得一提的是,DeeCamp中产业导师的加盟,偏重于公益,其回报主要在两方面:一是企业借机在DeeCamp这样一个人才平台上宣传了自己。二是和学生互动后,有机会从中挑选合适的人才。

  在对话中,王咏刚兴致很高。他表示,创新工场把DeeCamp当成公益的事情来做,给尖端的学生们一个了解世界、认知产业环境的机会,“是再做多少都是不会后悔的一件事情”。

  “我个人是非常愿意去投入这一件事去做的,只要我们有精力去做这个事。”王咏刚如是说。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