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IT发展的三种3D工艺,3D闪存正在崛起

2018-05-28 14:52:54  阅读:227+

  当平面走向极致,适应未来的就是3D立体结构。到目前为止半导体行业已经应用了三种不同的3D立体结构,包括3D晶体管FinFET、3D晶圆级封装TSV以及3D闪存BiCS结构。

  3D晶体管:

  随着英特尔22nm处理器的推出,FinFET 3D晶体管进入大众视线。FinFET是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简称。3D晶体管能够改善电路控制并减少漏电流,从而让芯片能够在更低电压下高效工作。

  3D闪存:

  3D闪存则是将NAND结构立体化,很多浅显的介绍中将闪存从2D到3D的转变形容为平房变高楼。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3D闪存是将同个字线上的一串存储单元先折叠再竖起的过程。

  不过实际上3D闪存要比这更复杂。东芝在1987年发明闪存并于1991年将其量产,而直到2007年东芝宣布新的工艺技术——BiCS Flash,闪存这才进入到3D时代。

  在平面2D时代,通过位线与字线就能确定要操作的闪存存储单元。

  进入3D时代之后,情况变得有所不同。除了原有的位线与字线之外,还增加了新的选择门电路。

  位线、字线、选择门电路、存储孔洞四者结合,最终才能选出一个特定的存储单元。

  在写入过程中,通过施加不同的电压,存储在闪存当中的数据得以改变。数据写入过程中通过切换字线来实现对不同位置的Page编程。

  通过切换选择门电路,则可以在不同闪存阵列中转换读写目标。

  为了适应3D立体化,BiCS闪存存储单元的结构也发生了革命性的改进。

  应用3D立体结构缩小了芯片尺寸,使得存储密度得到大幅增加。同时,东芝BiCS 3D闪存中存储器单元间隔相比2D NAND闪存更大,闪存写入速度也获得了极大提升。

  3D晶圆封装:

  为了进一步提升存储密度,在更小的空间内容纳更大的存储容量,东芝还应用了先进的TSV工艺晶圆级封装技术。

  TSV是Through Silicon Vias硅通孔的缩写,它是一项在多个晶圆间进行堆叠与连接的技术。利用短的垂直电连接或通过硅晶片的“通孔”,以建立从芯片的有效侧到背面的电连接。TSV提供最短的互连路径,为最终的3D集成创造了一条途径。

  将多个闪存芯片通过TSV硅通孔技术连接,封装在同一个闪存颗粒当中,单个闪存颗粒容量最高可达到1TB。

  在三种3D工艺当中,以东芝BiCS为代表的3D存储技术出现最晚,同时也拥有最强的发展潜力。东芝已计划在今年推出96层堆叠的第四代BiCS技术,辅以全新QLC闪存架构,单颗闪存颗粒容量将突破1.5TB,推动手机UFS闪存、电脑固态硬盘存储容量的翻倍增长。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