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第23-24集剧情详细介绍

2018-03-27 00:22:22  阅读:4824+ 出处:本站原创 作者:孙红雷 责任编辑:孙红雷

历史的天空第23集剧情介绍

  解放后,军队进城,梁必达师成了D市的驻军部队。  朱预道和岳秀英平生第一次睡在分配给他们的一张大软垫床上,想起了当年的瓜棚之夜。一番亲热之后,二人将心比心,想起师长梁必达还是光棍一条,决定要把梁必达的婚姻大事给解决了。二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好的人选还是韩春云。

  而梁必达在董闻音牺牲后就无心婚事;参谋长陈墨涵在高秋江生死不明后也是如此。韩春云的感情则在这两个差异很大但都很优秀的男人之间摇摆,不知该嫁给谁好,而两个男人对她都没有明确的表示,这使得她很伤心。

  岳秀英和朱预道去说服韩春云嫁给梁必达。韩春云委屈地说:不愿嫁给他那是过去老八辈的事了,现在他不表态,我还能硬要嫁给他呀!我又不是嫁不出去的丑姑娘。说是这么说,想到自己已经年近三十,她到底还是有些惶恐。

  最后在朱预道两口子和老首长杨庭辉和王兰田的撮合下,韩春云终于嫁给了梁必达。

  在梁必达的婚礼上,陈墨涵心情黯然。他想到了高秋江。

  新婚之夜,韩春云对梁必达说:"梁大牙你可看好了,我韩春云虽然晚嫁给你十来年,我可至今还是个黄花闺女啊!"梁必达当年的顽性不改:"那我们就抓紧工作,让你尽快当上黄花闺女她妈!"韩春云要堵他嘴已经来不及了:"这可是你说的,第一个要是生了女儿你可别怨我!"梁必达随口说:"生个女儿好啊,要是真生了女儿就给他取名叫董董!"韩春云心情黯然,她知道,在她和梁必达之间,会始终隔着一个已经逝去的董闻音。

  陈墨涵怀念高秋江,去找可能知情的文史馆员文泽远打听。对于当年派人去杀高秋江之事,文泽远深感内疚。但是对于高秋江是否已死,他却不能肯定。虽然当初交差的士兵向他回复说任务已经完成,但是并没有见到高秋江的尸体。文泽远说他的处世哲学,做事从不把事做绝,这样自己也会有条后路……

  洛安城也和所有新生的城市一样开始搞建设了,某处工地大兴土木,但工程因一封匿名信而停下了。信中披露:此处地下室中藏有日军的化学弹。经打开证实,果然如此。一时报纸报道,舆论大哗。

  是谁写的信?对日军留下的东西如此知情?是不是高秋江还活着?梁必达和陈墨涵通过线索,终于查出了此信来自麒麟山地区的小镇--乌龙集。

  当年从蓝桥埠出来的四个老乡结伴回了一趟麒麟山。一路上,他们回忆着当年出来时的情景。

  在乌龙集镇,他们果然找到了高秋江化名教书的学校。但高秋江此时并不在学校。陈墨涵心有灵犀,说:我知道她可能在哪里,让我一个人去找她。

  大雪天,在当年的战场故地,石云彪的坟前,陈墨涵又看到了那个伫立的身影。

  陈墨涵问高秋江:"为什么不跟我联系,一个人躲在这里?"

  高秋江不答。陈墨涵说:"跟我走吧,你心里是知道的,其实我一直在喜欢你!"

  高秋江说:"我不能连累你,现在共产党坐天下了,象我这样的人,最好让自己忘掉历史,包括我这个人,从你们的视野里消失的越干净越好。"

  陈墨涵:"那你为什么要写信?"

  高秋江:"那是我没有完成的任务,我不能让那批还没有运走的化学弹,在打完了仗之后重新冒出来害中国人!"  陈墨涵诚恳地求她:"跟我走吧,我一直在等你!"

  高秋江不答。陈墨涵不再说话,脱下大衣裹住已经快冻僵的高秋江,不由分说地把她抱起来,向山下走去。在他怀里,性格像铁一样的高秋江终于融化了,她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高秋江随陈墨涵回到了D市。但是她和陈墨涵的婚事并不顺利。陈墨涵打报告要求结婚,政委张普景以高秋江的国民党身份为由,坚决不同意。而梁必达却以党委书记的身份批准了陈墨涵的结婚报告。当然梁必达和张普景这一对老冤家免不了又大干了一仗。

  新婚之夜,陈墨涵坐在床边久久地看着高秋江。高秋江知道,陈墨涵找到她,既是一份心中的感情,也是对她的一种保护。这个刚硬的女人变得柔情似水:"我不是处女了,你嫌吗?"陈墨涵抱住她:"不是处女,才是女人!"  陈墨涵和高秋江开始了幸福的婚姻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土八路出身的梁必达与朱预道两家差别很大。

  梁必达和韩春云的婚姻生活也是幸福的,但不时有些小矛盾,主要是梁必达心中始终把董闻音放在一个最重要的位置上,而韩春云有时不免感到有些委屈和失落,耍些小性子,要梁必达来哄自己。梁必达有时也很无奈:"要知道哄个女人这么难,当初就不娶你了!"韩春云:"后悔啦,那你离呀!"搞得梁必达毫无办法,只能一笑了之。

  但是朱预道家里却出了问题。朱预道没有抵挡住一个年轻女学生的进攻,差点当了陈世美。但岳秀英可不是只会哭哭啼的秦香莲,她拿起手枪把那个女学生吓了个半死,朱预道的婚外恋只好不了了之。

历史的天空第24集剧情介绍

  朝鲜战争爆发。不久,杨庭辉率部轮战,赴朝参加第五次战役。

  这时二师的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朱预道升任副师长,陈墨涵升任师参谋长,赵无妨升任师副政委。一团团长曲向前;二团团长余草金,政委马西平;三团团长陶三河。而副政委江古碑已经转业到地方工作。江古碑耿耿于怀,认为又是梁必达的排挤所致。

  二师在战役的最后阶段,参加了掩护东线某兵团撤退的经江阻击战,被部署在清化里一带二十公里宽的正面上,抵挡两个美国师和两个南韩加强团的攻击。

  梁必达在战前得到情报,联合国军方面的指挥员竟是解放战争前期跟他打过交道的切斯特准将。这使他对眼前这场战争中的敌友关系,有了一番深切的感慨。

  防御计划由陈墨涵制定。时间紧迫,任务仓促,在兵力部署上,陈墨涵既考虑到战局也考虑到和梁必达过去的一些过节,主动把自己的旧部二团放在承受主要打击的位置的所得堪一线,陶三河的三团欠一个营在右翼防守。

  所得堪这里相对平坦,身后是一马平川,汉城至平壤的公路穿行其间,便于机械化行动。敌人进攻发起后,这一线将是飞机和炮火的主要轰击目标,二团必须硬着头皮顶住前几轮进攻,待主力部队在二道防线上站稳阵脚,才能相机回撤。

  陈墨涵把梁必达的老部队一团放在次要位置上--台山枧一带。这里是崇山峻岭,群峰嵯峨,林密道险,道路崎岖,易守难攻。其余直属部队作为预备队随时机动增缓。陈墨涵的这个作战计划是将二团置于很可能打光的位置,而一团的压力和危险则要小得多。

  没想到梁必达却把一团和二团调换了位置,这样的结果就很可能是首先死打硬拼的是一团,而最后收拾战果的功臣部队却是二团。这样的安排使陈墨涵大感意外,同时也消除了一些过去的误会,加深了一分对梁必达的敬意。  计划上报被批准了。军部和兵团在半天之内连续下发了几道通报,全是友邻部队的危险局面和清化里防线对稳住战局的至关重要的意义,以及敌人对清化里防线志在必得的态势。杨庭辉命令梁必达部务必死守,至少坚持三天,哪怕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也不能后退半步。直到此时,陈墨涵才明白,梁必达对作战位置的部署,很可能是怕二团顶不住。他心中既有悲哀,也有欣慰。悲哀的是梁必达信不过二团能顶住;欣慰的是在梁必达心目中,一团和二团已没有了亲疏之分。

  但是战争的变化常常出乎人的意料,实际的战况是,敌军并没有攻击难守易攻的一团守地所得堪,反而全力猛攻二团所守的台山枧。二团伤亡过半难以坚持,而一团却毫发无损。

  在这种情况下,陈墨涵要求调用其他兵力增援二团,连副师长朱预道也要求率领预备队增援二团,但梁必达不为所动,未下任何命令。这种做法不得不使陈墨涵感到其间有公报私仇的因素。他找到政委张普景要求给二团增兵。张普景在说不动的情况下和梁必达大吵,但梁必达依然固执已见,认为在这种猛攻后面潜伏着更大危险,只要二团还有一兵一卒,就不能把别处的兵力贸然往上调。直到兵团另派了部队顶上来,他才在增援二团的问题上松了口。

  梁必达在指挥上的独断引起了其他所有师团领导的不理解。

  这场惨烈的战斗,几乎让二团又一次全军覆灭。连团长余草金和亲临二团指挥的副政委赵无妨都英勇阵亡了。惨烈的伤亡使二团官兵心中悲愤。这让二团一些老人想起了当年高汉英对79团的作法,怀疑梁师长在动用部队上的亲疏之分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许多人要求陈墨涵去告梁必达。但是陈墨涵在沙盘前思考了一夜之后,从此封闭了这个话题,再也不提台山枧战斗。对于这场战斗用兵方面的疑问,一直到很久以后他和梁必达一同被关在牛棚里时,还有后来在接待美军指挥官切斯特的儿子小切斯特来访时,才把答案揭开……

  进入和平时期了。梁必达和张普景这一对军政主官的关系时好时坏。他们的战友情份和历史旧帐时常挤到现实的工作中来。而朱预道、陈墨涵和窦玉泉的副职关系有时也颇为微妙。

  在地方上,已经转业数年的江古碑官场失意;文泽远悠然赋闲。

  梁必达和陈墨涵到军事学院学习,两人关系总是不冷不热。

  在窦玉泉代理师长期间,师里出了一个假典型,张普景打电话向梁必达通报了情况,征求如何处理的意见。在假典型问题的处理上,梁必达和张普景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梁必达从军事学校回来后,张普景坚决要求调到别的单位工作。谁知竟是梁必达找到杨庭辉和王兰田,坚决挽留了张普景。

  一次危机解决了。但是已经担任D市农业局长的江古碑来访老战友时,在言谈中故意又挑起了昔日的矛盾。  在宿舍大院里,梁必达和张普景两家合住一座小楼;陈墨涵和朱预道两家合住一座小楼。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