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家跨越三个世纪的企业来说,变革或许已是发展常态。近日,AI财经社独家获悉,有126年历史的老牌制造巨头飞利浦将其中国区8000多名员工使用的企业应用,从传统IT系统迁移到了阿里云上。飞利浦大中华区IT运营总监王坚强对AI财经社表示,中国是飞利浦第一个完成大规模上云的市场。IT系统迁移到云平台,能够为飞利浦下一步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变提供良好基础。
“上云是必然选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数据中去获得竞争优势,而非通过传统的产品功能。”王坚强说。
制造业巨头自我革命
对于飞利浦这样一家制造业老字号来说,上云的驱动力来自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上世纪,飞利浦通过拓展业务,从一家照明公司变身为电子行业巨头。多元化步伐让这家企业在2000年前后迎来了股价和市值的巅峰时期。
但进入新世纪后,飞利浦迈开了的转型的步伐,精简业务成为飞利浦的重要任务,逐步剥离了电视、影音及电脑周边产品等业务。从2015开始,飞利浦又通过进一步实施战略转型,精准聚焦”健康科技“业务。
而新时代已来,产品形态及价值的延伸是飞利浦等老牌制造企业面临的巨大变局。与飞利浦并列为GPS(通用电气、飞利浦和西门子)的GE(通用电气),在2012年向数字化领域进军,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概念。“入睡前还是一个工业企业,一觉醒来成了软件和数据分析公司。”2014年,时任GE首席执行官Jeff Immelt这样对外宣告。
而“数字化公司”也是采访中飞利浦多次提到的词汇。
老牌制造企业的变革与大时代背景耦合。在传统工业时代,产品的价值来自功能。对大部分制造企业来说,产品被交给消费者的那一刻开始,就完成了功能的转移。围绕着产品功能,企业会提供设计、生产和维护等多方面服务,大部分企业也是围绕这个流程来建立自己的发展优势。
但互联网时代,价值逻辑发生了改变,产品的价值是从消费者开始使用那一刻开始的。现在,数据才是企业的价值所在。
企业各业务部门逐渐把他们的数据和响应的分析迁移到云上,为客户提供如资产互联、机器维护以及工业级安全与合规等服务,让客户成为更高效的医疗机构、更高效的石油开采商……
为此,2014年,飞利浦与阿里巴巴签订了一项IT基础设施服务框架协议,这是二者在云上的首次合作。 “飞利浦的确处在从设备提供商向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中。不光是交出一个产品,更希望和多方一起创造新的商业模式。”王坚强认为。据他介绍,在医院和体检中心,飞利浦不光提供核磁共振机器,也参与到内容运作之中。 “我们在自我革命,而上云是必须做出的决定。”王坚强说。
对于飞利浦来说,数据上云为未来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IT支持平台。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用云量”概念被提出,作为衡量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
成本缩减54%
然而,制造企业的全面上云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阻力和担忧来自多方面,像数据安全、适配度、内部人员的配置等都是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王坚强介绍,对飞利浦来说,适应性方面的心理阵痛并不大。因为在5年前,飞利浦中国已经把数据中心整体外包。其间,飞利浦的数据存储也逐渐从实体服务器向虚拟化过渡。在上云之前,飞利浦的虚拟化已达70%,这为飞利浦中国将数据库整体搬迁上阿里云提供了较好基础。
此次飞利浦中国的上云计划是飞利浦全球上云计划的一部分。从去年8月开始,飞利浦全球筹划上云,这期间飞利浦中国也同步开始了相关计划。飞利浦对云平台的扩展能力、提供服务的能力和种类,特别是安全性、合规性及稳定性进行了权衡。
最终,飞利浦全球和中国技术团队敲定了阿里云作为飞利浦大中华区合作伙伴。从去年10月到今年2月底,双方一起在阿里云上筹备部署安全策略。今年3月到6月,完成了把原来数据中心的内容分步搬上阿里云。“除了有特殊性需求的部分,我们全面拥抱了云计算”。目前中国市场率先完成了全面上云计划。
在王坚强看来,企业上云并没有所谓的最佳经验值,不同企业业务情况不一,对数据安排或响应速度的要求并不相同。目前,飞利浦采用了混合云架构,租用了阿里云公共云的服务搭建VPC(虚拟专有网络),利用阿里云高速通道打通部分暂时无法上云的工厂和实验室的计算资源,利用飞利浦的网络,各个地方的用户都能高速地访问飞利浦中国的数据。
上云的优势在多个层面呈现,其中灵活的财务资源配置对不少企业颇具吸引力。对飞利浦来说,这方面的效果也很明显。据介绍,从传统IT架构到迁移上云,飞利浦大大缩减了在IT运维方面的财务支出。“与2016年相比,在IT运维方面成本缩减了54%。”王坚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