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注:陈春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著名企业文化与战略专家。你是否认识什么是“知识”?怎样拥有“知识”?陈春花倾向于知识是广泛而抽象的概念、知识是增强实体行为有效合理的信念这两个定义。对于你是否拥有“知识”,她提到,如果你拥有知识,你就有辨别力,不再有分别心,知道自我的界限都可以打破、任何变化都是机会,更重要的是知道所有的经验拿掉之后你会看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是我找到的解决方案。文章转自:笔记侠(ID:Notesman)。
笔记君邀您,先思考:
1.你是否认识什么是“知识”?2. 你怎样拥有“知识”?3. 如何让组织拥有“知识”?4. 如何实现让知识为自我赋能这件事?导论:
在知识的时代谈“知识”,就像我们很想搞懂“什么是一个人”,就像我是大学教授要跟大家讲“什么是大学”?这是很有挑战的话题,所以我选择了从“激活自我”这个话题切入讨论。这是一个聚变的时代,怎样才能使自己更有能力与时代同步呢?你需要知道时代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在哪里。
往前推,最早的核心价值是劳动力,接下来是技能,再往下是拥有的经验储备,推到今天,无论你的劳动力、技能和经验不太能让你面对现在的变化。那么最重要的价值点在哪里?今天我们选择用“知识”作为能力的载体。
如果要为自己赋能,知识是最需要重要掌握的。激活自我,让知识为自我赋能。
今天交流四个方面的内容:
你是否认识什么是“知识”?
你怎样拥有“知识”?
如何让组织拥有“知识”?
如何实现这件事情?
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来讲,最大的挑战是怎么去甄别知识。我们很多时候得到或的不是知识本身,也许是一个消息、信息、符号或没有任何意义却干扰你的东西,这些是知识吗?
你能够去甄别的知识,它所产生的价值是什么?对于知识时代,你如何准备?我号称是知识工作者,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做老师,每年备课的时候,就算是同一门课,对它的理解和价值的确认都有所不同。
我一个学生说他听了我13年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我吓了一跳,我说你每年都听,能听出什么?他说老师不一样了,我也不一样。所以,对于同一门课程,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相差非常大。
他触动了我对于知识和时代互动的挑战,也触动他在不同环境下自我认知的挑战,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要做的事情。
我们面对的现实和我们理解的知识有什么关系?今天每个人都是知识工作者,你所有的一切几乎都要打上知识的烙印,无论是学习、工作:看电影要理解剧情,就要理解里面展现的所有变化;朋友之间交流,如果没有知识的传递,貌似也没有共鸣的东西。
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代要剧烈,爆发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充沛,你发现好像有些应接不暇。
我认为有5个原因,让我们既渴望知识又应接不暇:
第一,一切都是不确定性的,这种不确定是因为技术和知识带来的,迭代速度非常快。
我有时候也有点焦虑,我每年快到年底时会请我本科学生做一件事情,把他们这一年认为最新的词列出来(50个)。我从2013年开始做,当时可以认识一半的词,到了2016年,我只能认识其中的3个,才发现我其实离年轻人、创新的词非常远。这种迭代、加快、新增的知识给了很多人挑战,我是其中一个;
第二,认知盈余。
太多东西很难选择,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学不到、不知道”,很大程度是“不能下决定”。不能下决定不是因为不拥有知识,知识不充分,而是信息太充分,以前信息不对称可以让我们做很多选择,现在信息对称后反而让我们很难做选择。这一切导致我们对很多问题和事项出现一种没有办法做决定的情形出现;
第三,我们的时间更加稀缺了。
我们比较习惯说“碎片化”,一方面意味着时间增多,时间的区分分割更多;一方面意味着时间减少,有价值输出的集中时间更难控制;
最后一点,对知识验证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前做老师是笃定的,学生都会认为老师做的知识都对,但是今天说的时候,你不能那么笃定,因为你拥有的充分信息都还没有学生多,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要验证你说的知识,难度比过去高。
这一系列的挑战让我们面对知识经济有两个态度存在,我引用一个人说的话:深深的焦虑和黯然的孤独。
这个文绉绉的表述挺形象的。我们有非常多选择、可能性却不知道哪个选择、可能性和我相关,我们希望有真实的对话和定力。当你拥有的时候,你需要很强的自我独处和判断的能力,当你拥有这个能力的时候,你发现那是一种真正的孤独。我们变成一大批很深沉、拥有知识又孤独的人。
这种情形导致了一个关键:你能不能真正理解知识。你可以识别、判断、价值互换、选择和自己目标及方向一致的东西,其前提是是否真正理解知识。我们要面向未来,靠什么面向未来?
唯有知识,可面向未来。
一、我们是否真的认识“知识”?我先做的是自问,我以研究、写作为我的生活主干,我最喜欢别人对我的称呼是“读书人”,我也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书,但读书是否就是知识?
很多朋友骄傲地说自己经历和体验了很多东西,对很多事情可以去评价和评断,那么经验是否就是知识?
还有人说我过往可以用很多事情证明我是成功的,这些所有的证明会内化为我个人的一种能力,这个能力是我不断迈向成功的基础。这个能力是知识吗?
有关知识的讨论,我们到底要关心什么话题?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人类久远的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一开始就问这个问题:知识到底是什么?
人类一直在回问这个问题,而且希望拥有这个答案,关于这个问题,就是关于人和世界、人和自我的关系。它会涉及到四个最重要的内容:人能否认知、人如何认知、人的认知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是什么、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当我们回溯这个部分,讨论知识概念的时候,当人类有智慧、有思考的时候,就在思考人与世界、人与自我、人与一切外在事物的关系。
我们从最早问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开始回溯,知识是什么?他问泰阿泰德,泰阿泰德说:某人知道某事,以觉察的角度来说,知识就是感觉。这是有记录以来最早给知识下的定义。我们一提到知识,就会提到苏格拉底之问,这是关于知识的很有意思的一个视角。
那么这种感觉是什么?我做了很长时间关于知识文献的梳理,能够把“感觉”表达出来。因为“感觉”是描述态的东西,我们能感受到却说不出来。
非常多人回答了“知识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梳理下脉络:
第一种回答:知识是一种思想状态,得到真诚的、真的信念,就是知识。那么知识本身就是信念,你相信的东西,这是由你来定的,所以是你得到的信念;
第二种回答:把知识变成一种对象,无论知识是不是有知觉,它可以拿来被衡量和认知,知识就是衡量和认知的标尺,这也完全取决于你;
第三种回答:把知识当作认知和行动的过程。在现代领域,有一个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一直在研究知识管理(笔记侠注:野中郁次郎是知识管理领域被引述最多的学者,被誉为“知识管理理论之父”、“知识管理的拓荒者”),提出了这个观点,还提出另外一个视角:知识是获取信息的条件。最出名的表述方式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这就把知识获取的条件讲清楚了;
第四种回答:知识会影响未来行为,也就是知识改变命运,通过知识来对人对事调整,德鲁克从这个角度下的定义是:知识是能够改变人或某种事物的信息;
第五种回答:不会有知识,没有任何知识,知识是你想象出来的,这是不真实的。
这些梳理给我了很大帮助,我们每个在认识和讨论“知识”,也许我们并没有那么清晰地想到知识有各种角度的阐述,比如思想状态、行为的选择、获取信息的条件、选择未来行为的能力,这都是我们要去理解的部分。
这也让我对知识有一个很奇怪的感觉,也就是知识是一个很大的框,什么都可以放进去,你能理解的、不能理解的、想理解的、已经被验证的都可以放进去,它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宽的定义。
从苏格拉底到现在,给知识下定义一直没有形成共识,这类似于我之前研究的“文化”,概念宽泛却无法达成共识,有人说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习俗、默认的规则、潜规则等等有无数个角度的定义。
我把知识和文化两个放在一起,是想说明:它们是不断演化和验证的过程,你自身对知识的提升会帮助对外界的理解更加宽广,这是知识能够支撑你的厚度、改变你命运最重要的部分。
我个人从学术的角度出发认为,这是一个集合定义,由三样东西构成:直觉、智慧、形式化的知识(常识、规律等),集合起来就是人类知识的全集。
我是把学者们下的定义以概况的方式阐述給你,我发现知识是:
第一,知识是广泛而抽象的概念,所有东西可以放进去,但只跟你相关,知识在某个程度上是完全个性化的,它只属于你,它宽泛到什么程度,和你相关;
第二,知识是增强实体行为有效合理的信念。
这两个定义不是我的,但我倾向于用这两个定义。
因为我这样理解知识以及对知识的定义,所以我们要问:你真的拥有知识吗?
很多人读非常多的书、上非常多的学,但是有效知识并没有被释放出来。我们会看到一些人没有你想象中读的书多,但是他有效价值的释放超过你的想象,我可能会认为后者拥有知识的能力更强,或者他已经拥有了知识,而前者没有真正拥有知识。
二、你真的拥有知识吗?在现实当中,我们看到四种的情形:
第一种情形,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喜欢这个、不喜欢这个”,这是分别心,不是你有辨识力。
有辨识力的人,不会简单说喜欢和不喜欢,因为当你真正辨识价值之后,你会克服自己,如果没有这种辨识力的时候,你就会有分别心,你可能太多去做分别,却没有足够的辨别;
第二种情形,“这个事情我做不到”。
很多学生问我为什么每天晚上可以写3000字,这是很难的事情。我和他说:你先从每天晚上写3个字开始、写30个字开始,慢慢你就会写300个字、3000个字。这不是能不能写,而是对于自我设限和认知这个事情没有很认真理解,没有理解这个事情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种情形:世界变化太快了,我常问自己是否变得不够快。
熟悉我的人知道,在微博时代我没有参与太多的活动,后来我发现我如果不动,我就会被淘汰。所以在时代我就开始动了,如果要上知识付费,我就赶紧上,主要的原因不在于我能不能上、世界变化快与慢,而是我变与不变、快与慢;
第四种情形:大部分人认为我们很难应对信息聚变、事物不断迭代的时代。其实是你惯性导致你无法应对。
除非上课,我也不是特别喜欢用视频方式和大家交流的人,但我都做了。有人问我什么是职业化?就是和自己的惯性、习惯就不懈地斗争。你就能成为一个非常职业化的人。
你可能有更多别的角度和冲突谈拥有知识的困难,这四点是我面向的困难,为什么会成为困难?我认为和一个核心问题相关:你是否拥有知识?
如果你拥有知识,你就有辨别力,不再有分别心,知道自我的界限都可以打破、任何变化都是机会,更重要的是知道所有的经验拿掉之后你会看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是我找到的解决方案。
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真的知道,我们拥有的是知识,还是不是知识?数据、信息、知识,这三个概念要分清楚。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时代,我们更容易混淆这三个概念。我访问过很多企业,很多人说我们有大数据了,我们要做数字化转型,要成为数据公司。我觉得这些道理都是对的,但我都会问,你们要把数据拿来干嘛?他们几乎都回答不出来。
1、数据
我们容易混淆,是因为我们不清楚知识的边界。数据的定义是未加工的信息和知识,数据是可以以不同角度来用的。我曾经到山东一个县级市,领导告诉我这是全中国县级市GDP水平最高的,我问他,人口总量是多少?他就不说话了,他应该是全国县级市人口数量最大的。那么换句话说,人均GDP在全国县级市是排得没那么靠前的,因此GDP总量最大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天我去了另外一个城市,领导告诉我他们在二类城市人均GDP最高的,我问说人口总数是多少?他说40万,我说那GDP总量一定不高。如果数据不加工,数据对我们做任何决策是没有帮助的,如果拿这个数据做决策,就会把自己害了,我们要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信息。
2、信息
我去一家企业,他们说自己是行业第一,我就会问他说第一的位置多久了?他说是12年,我接着说,那你增长吗?他说最近5年没有增长,我说那你这个定义有什么用呢?为什么要从数据过渡到信息?没有处理过的数据,是没有办法做价值判断的。
处理过的信息,是否做可以做价值判断了?还没。还要再走一步。这一步就是知识。
3、知识
知识是处理过的信息之后再做鉴别产生的。我了解一个城市GDP之后,我还要接着了解它的产业结构,然后做一个经济整体的价值判断,这个城市就有知识了,就可以帮助这个城市作出选择。
你是否拥有知识,需要做三件事:找到真实的来源、你要做处理、你要去鉴别它。你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可以讨论和拥有知识。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有效区分信息和知识。这个挑战的解决和调整,你需要退回到知识的定义中提到的“知识是属于你个体的”,当你记住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能帮你区分信息和知识的关键点:你一定要拥有你个人化的信息,然后是对信息有梳理和加工的过程(你需要方法论,自行判断)。
很多时候,我和人交流的时候,他们总是去转述别人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理解,那么你还没有掌握知识。你没有内化成个人的信息,那么就不具备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
一个人想拥有真正的知识,是不容易的事情,通过技术、互联网可以掌握非常多数据以及比数据少一点的信息,但是如果你没有内化成个人的信息以及加工,我会觉得你是一个知识特别匮乏的人。在知识时代,我们反而知识匮乏,太可怕了。
我想给大家一个概念:知识流动链。怎么把数据加工成信息,然后加上自己的识别和判断,变成行动,获得反馈,最后形成智慧。
人类最高的要求就是希望人类具有智慧,智慧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链条的过程,真正拥有智慧的人会充分拥有更大量的数据,变成认知,落实到行动中。那么智慧会变得特别丰厚,这就是流动链条。
你在客观世界得到的数据,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努力处理成信息,通过你的处理进入你的大脑,然后成为你个人化的部分,属于你的,你再通过形式化的组合最后指导你的行为,你成为有智慧的个体。
很多人问我到底什么叫智慧?我说,我们用学术性的说文解字的表达方式,“智”,上面是“知”,下面是“日”,也就是每天要知道多一点;“慧”的上面是“雪,下面是“心”,就是让自己冷静学习,双倍吸收,而且这些吸收一定要进入内心,成为你自己的,这个时候你就有“慧”了。你必须不断向外界寻求数据和信息,但是你必须内化为你自己的价值、判断。
我们来看个小小的案例:我看重大灾难中,普吉岛的海啸有一个10岁的小孩竟然救出当时海滩中的100人,他之所以能判断,是因为他是拥有知识的人类个体,他可以根据数据和现象,经过加工,很快做了一个知识的判断,因为他拥有这个海啸的知识,他救了很多人,这个行为,是人类智慧的标志行为。这可以成为对“拥有知识”的完整理解。
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人和一本书:怀海特的《教育的目的》,教育到底拿来做什么?他有一个观点对我影响至深,也就是智力发展的三阶段论,一个人智力发展一定要经历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应用阶段。
智力发展的浪漫阶段:在小的时候,一定要在浪漫阶段当中,直观地去获取对世界的认识,不需要加以分析,只要想象就行;
智力发展的精确阶段:长大之后,一定要精确,所有接纳的信息要能够处理它,这个时候侧重的是对信息的分析和正确的阐述;
智力发展的综合应用阶段:当你学到这些,你还没有完成你的智力发展,要能够综合应用前两个阶段,然后再回到第一个阶段是事物的浪漫认知阶段。
也就是:首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接下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最后,又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我的问题,也是我的难题:我觉得大家缺失的能力是在综合应用能力上,我们的浪漫阶段也会了,大学毕业后精确阶段也会了,但是偏偏不会综合应用,也就是我们的智力根本没有开发,这是我比较担心和烦忧的地方。
真正拥有知识,是你把所有东西能够理解消化,然后你去应用它,经实践验证,经过综合应用后,才有价值。如果你掌握的所有数据和信息是不能用的,而且不能通过实践验证价值,你是没有拥有知识的。
我们发现非常多的人讨论王阳明,讨论“知行合一”,我这里就转述王阳明的这两段话:“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如果你不能成为行动,你就不能证明你知道。宋元之际儒学家金履祥所著《论语集注考证》:“圣贤先觉之人,知而能之,知行合一,后觉所以效之。”知行合一,才能真的检验你拥有知识。
以上是对于个体而言。我一直在组织领域践行管理,所以不得不说组织如何拥有知识。
三、组织如何拥有知识?我们非常在意一个组织面对未来的能力。我最近写了《激活个体》、《激活组织》,就是想说明组织除了要完成绩效以外,还要拥有驾驭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这个能力当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组织拥有知识。
那么组织拥有知识了吗?德鲁克对于这个领域的一个观点给我巨大启发,他说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之前知识一直被视为“道”,好像离我们很远,只有少数人获得,后来几乎一夜之间知识变成“器”,和你非常相近,成了一种解决方案、工具和方法,成为了资源和使用的利器,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我们要认真对待。
德鲁克就开始认真回顾知识产生的过程使得整个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之后巨大的变化,他对前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个阶段,知识应用于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产品创新,从而产生了工业革命;
第二个阶段,知识以及被赋予的含义开始被应用于工作中,从而引发了生产力革命;
第三个阶段,知识正被用于知识本身,从而产生了管理革命。
我加了一个阶段:知识在今天正在迅速成为首要的生产要素,使资本和劳动力处于次要位置,我把这称之为“知识革命”。
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使得整个产业效率、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全要素效率都会产生巨大的改变,那么你的组织要不要拥有知识?
现代工业革命需要的要素是把流传千年的技能和经验转化为知识,把工匠的经验变成方法论和工具,这些方法论和工具,我们称之为知识,使工业革命的效率比之前的几十个世纪还要高很多,里面最大的调整就是管理学的开篇《泰勒的管理学原理》。
知识应用于工作,使社会生产力快速递增,每隔18年就会翻一番。当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发表,管理成为科学普及应用到工业产业线的时候,所有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都已提高了50倍左右,这是非常巨大的价值贡献。
今天,我们难以想象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会提高到什么程度?今天的知识已经应用于所有的部分,你可以看到:谷歌、亚马逊、通用电气、阿里巴巴、腾讯,以前很难想象几千亿、几万亿销售额和市值的大规模价值贡献,但今天它们做到了,就是因为知识的支撑。我们如果想在今天具备竞争力,我希望大家成为知识驱动的公司。
一个用知识驱动的组织,像前面提到的这几家组织,它们在四件事上作出巨大的努力:第一,组织当中要有知识DNA;第二,组织结构通过数据化来驱动;第三,知识链和数据流协同开放的伙伴系统;第四,持续创造价值。
你是一个知识驱动的组织,还是职能驱动、投资驱动、权力和资源驱动的组织?
我们怎么获取这样的组织驱动?我特别喜欢一个人,他影响了日本经济,就是戴明,他把质量管理带去了日本,使日本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巨大的工业腾飞。
(笔记侠注:爱德华兹·戴明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因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而享誉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他认为,“质量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一旦改进了产品质量,生产率就会自动提高。)
戴明很强调组织有一个东西,就是深厚的知识系统,由四个元件构成并相互影响:对系统要欣赏(对整体最大化的欣赏);理解所有变动相关联的知识;要有自己的知识理论;对人类心理知识的理解。它们彼此之间互相影响,然后带来系统特性,如果一个组织具有系统特性,效率就会非常高。
请你去打造你组织的深厚知识系统。如果你可以打造这个部分后,你就会有很强的竞争力。知识的生产力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成功、整体经济表现的决定性因素。
你的组织是否拥有知识,有两个事情非常重要:你是否是知识驱动型的组织;你是否拥有系统的深厚知识。
四、怎么实现这件事情?我有个座右铭:“你的手是比头高的”。我们所有想的东西必须变成行动,去验证,通过行动和验证,知识就是你的,而且会让你非常有力量。我们应该系统、有组织地利用现有的知识创新知识。
在行动上作两件事情就好了:
第一,不断有目的地放弃。组织要有目的地不断放弃,学习新东西不难,难的是忘掉旧的东西,否则你没有办法装进新的东西;
第二,你必须持续地理解外部环境。
接下来要做几个动作,第一个动作是要“过三关”:忘记、借用和学习。这是我们在组织管理常用的方法,如果想做新业务、新领域,就要求组织过这三关。如果你想进入新的知识领域也是如此,“忘记”这关很难过,要把过去形成的观念摆脱掉,我会要求自己去放空;“借用”这一关我鼓励大家使用,希望你去借别人的优势,会使你非常强大;“学习”这一关是要学习未知,不管学习的是否准确,但你要有学习未知的能力。
我给大家几个建议:
第一,是英国小说家说的一句话給我很大帮助,别人问他小说为什么总是写得这么好,他说唯有融会贯通;
按照知识的逻辑,首先你应该是鉴定问题,而不仅仅解决问题,别人问我为什么可以做那么多事情?我觉得和时间、和事情无关,很多时候我们忙碌是因为没有清楚问题,不知道哪些问题是你的,然后所有问题全部都去解决,你肯定非常忙碌,有价值的事情反而没有去做,这恰恰是我们出问题的地方;
接着,对问题要进行分析,要把数据处理成信息,再对信息加工变成知识,所以一定要做分析,看这是不是你的问题。我在企业的时候,很多事情我会跟同事说你去做就好了,他说他要跟我汇报,我说不用,你去做就可以,他说那出了问题怎么办?我说出了问题我来帮你担好了,他要做的就是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事情很快处理掉,但如果不这样,我相信很多事情就解决不掉。
一定要对真实的事情做系统的分析,然后要有方法论。我自己工作的第一个方法论是,我决定去做的任何事情,一定会放上时间,比如跑步、写书、看书、旅游、见朋友,我每天的每一个小时都是割开的我很少说“一天”这个词,于是发现1天可以拆成8个小时,做8件事情。如果只按1天算,只能说一个事情。
最后要知道,很多东西你是无知的。所以融会贯通要有这四个动作去做。
第二,要想拥有知识,唯有终身学习;
怎么终身学习才能拥有知识?终身学习要有三个能力:基本学习能力、过程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基本学习能力是对纯知识、专业知识、存量知识的理解,创造性知识在过程学习能力中出现,包括过程知识、增量知识、跨界知识。而综合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即能否去验证你的理解和想象。
第三,唯有突破自我极限;
人的自我极限是自我设置的,其中有三个障碍常常被我们忽略:第一,太过自我;第二,我们信仰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是有差距的,我们总认为我们相信的就是真的;第三,你的经验,如果经验不变,事情变了,经验就会成为绊脚石。
德鲁克说,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要改变了,过去是为工作、下属、业绩负责的人,未来是为知识应用和表现负责的人。一个人的能力和未来的价值是否胜任社会,恐怕你确实得做改变了。
知识经济的社会,最不能浪费的是知识潜力的浪费。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接受自我的训练,获得深刻的洞察力、远见,前提就是你是否愿意更宽泛接受所有的东西,然后内化为自己的。你一定要深度介入社会的变化中,然后你才会得到你足够深的、属于你自己的知识。
我把我自己喜欢的几句话送给大家:什么是优秀的人?真正优秀的人,是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以比别人更高的标准来行动,放弃对自己的过度欣赏,不断接受变化。
理想和现实只需要一个桥梁:行动。想到就去做。我的口头禅是:去做啊。